【俄罗斯龙报网记者李双杰报道】俄罗斯皇村国立博物馆馆区位于圣彼得堡市近郊普希金城。它包括叶卡捷琳娜皇家宫殿、叶卡捷琳娜皇家公园、亚历山皇家宫殿和亚历山大皇家公园四个主体部分,总战地面积三百余公顷。
俄罗斯皇村国立博物馆始建于十八世纪初,在三百余年的历史中,经过不断扩充、修缮,馆区内逐渐出现了一系列中国风格的建筑,如中国厅、中国村、中国桥、中式凉亭,甚至中国剧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里的“中国风”从何处吹来?经历三百余年的岁月沧桑,如何才能重现昔日风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俄罗斯皇村国立博物馆馆长奥莉加·塔拉特诺娃女士。
俄罗斯皇村国立博物馆馆长奥莉加·塔拉特诺娃。李双杰 摄
“中国风”,从欧洲吹来……
说起叶卡捷琳娜皇家宫殿的“中国风”,塔拉特诺娃馆长如数家珍。
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彼得大帝和传教士们从欧洲带回了珍奇物品、先进工艺、进步思想和流行风尚。当时,经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茶叶、丝绸等“中国货”一时间成为欧洲诸国社会名流的标配。“中国风”最先是随着中国商品从欧洲经波罗的海吹到了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圣彼得堡。与此同时,中国商品也开始经由中俄边境陆路口岸逐渐进入俄罗斯腹地。据“皇村”博物馆史料记载,这一时期(1710年),彼得大帝赠送给其未婚妻(未来的皇后)叶卡捷琳娜一世一座规模不大的度假庄园——萨尔斯庄园,这就是叶卡捷琳娜宫的雏形。当时庄园内的室内已经采用一些来自欧洲的中国瓷器、中国丝绸为装饰品,初现“中国风”。
十八世纪中叶,萨尔斯庄园由彼得大帝的皇位继承人即其女儿伊丽莎白继承。伊丽莎白女皇对庄园屡次进行重建和扩建,为纪念其生母叶卡捷琳娜一世,将庄园更名为“叶卡捷琳娜”。彼时,中国商品、中式风格横扫欧洲贵族的时尚界,酷爱奢华之风的伊丽莎白女皇更是对“中式”加倍崇尚。她对整个庄园的扩建进行了重新设计,增加了大量的中式元素。宫殿修建广泛采用了中国传统工艺、装饰材料和摆设用品,并专门设计修建出一个著名的“中国厅”。据资料记载,“中国厅”内充满了中式文竹花纹墙漆板、中式家具、中国瓷器、中式屏风等中式风格元素。
进入十八世纪下半叶,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叶卡捷琳娜宫殿和花园又得到了全面修缮和大规模扩建。在伊丽莎白女皇时代,“中国厅”位于宫殿的中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中国厅”被移到了宫殿左翼的女皇私人空间,不仅如此,叶卡捷琳娜女皇还下令,将整个宫殿的左翼——“祖博夫之翼”的8个私人房间全部改成中式风格。这是十八世纪下叶古典主义时代的杰作,由查尔斯·卡梅隆(Charles Cameron)和贾科莫·夸伦吉(Giacomo Quarenghi)设计。“祖博夫之翼”的精美装饰由蓝色、乳白色和紫色的水晶玻璃、银子、瓷器和镜子等稀有贵重材料构成。据记载,“中国厅”是叶卡捷琳娜女皇“最爱”的私人空间,她日常办公、会见重要宾客主要是在“中国厅”进行。
目前,叶卡捷琳娜皇家宫殿中,包括“中国厅”在内的左翼(祖博夫之翼)修复的庞大工程正在进行之中。
“皇村”博物馆区的中国村、中国凉亭。列·古林 摄
出于对“中式风格”的喜爱,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期间,在叶卡捷琳娜宫殿西侧的皇家花园内,建造了“中国剧院”、“中国村”、“中国桥”和“中式凉亭。
当时的“中国剧院”内部装饰呈现出一派豪华的中国风采:舞台以中国人像雕塑、龙形雕塑为装饰,剧院内还有中国十二属相的浮雕绘画,中式的吊钟、佛珠、金银彩色吊坠饰品等错落有致闪烁其中。舞台正对面是中央皇家豪华座位包厢,包厢内部以中式漆板、瓷器为装饰,其正对面舞台上的巨幅幕布是绣满传统中式图案的金黄色中国丝绸,极尽奢华。
当时的“中国村”内有十座单层中国民间风格的建筑,古朴典雅。在“中国村”附近,还有十座以中国人像雕塑、龙雕、狮雕、中式花瓶、中式廊桥、中式茶亭、中式栏杆等为装饰的小桥,它们散落在叶卡捷琳娜皇家花园和亚历山大皇家花园的一片片绿野仙踪里,别具一格,情趣盎然。“中国村”的另一侧,与之隔路相望的是一座单独的中式凉亭,造型飘逸,色彩夺目,婷婷玉立。
二战期间,这些中式建筑几乎被战火摧毁,残骸仅存。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它们开始陆续得到修复和重建,这些修缮工程至今仍在进行中。
如今,近观修复后的“中国村”,翘瓦飞檐,凤舞龙蟠,小桥流水,闲庭雅苑。中国桥和中国亭的修复也接近完成,而“中国剧院”的修复,目前还停留在“模型”复原和设计阶段。
叶卡捷琳娜宫殿、皇家花园的“中国风”源于中国,起于欧洲,盛于叶卡捷琳娜二世,历经岁月风霜和战争摧残,这些国宝级建筑曾经仅剩残垣断壁。近半个世纪以来,这里的修复工程一直在进行,尤其是其中的中国风格建筑,更是修复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重现其历史原貌?与中国同行合作,共同完成这项具有历史价值和深远意义的伟大工程,这是宫殿方面坚定的决策。
左图:被战火摧毁后的剧院残骸。右图:剧院原貌效果图。
“中国风”,助力还原“中国厅”
叶卡捷琳娜皇家宫殿内的中式建筑与装饰部分的修复,工程庞大,工艺复杂。
目前,“中国厅”的修复是其中的重点。塔拉特诺娃介绍说,中国厅的墙面是由中国传统工艺制成的漆板构成,原有漆版151块,为还原其原貌,这些漆板需全部在中国定制,用中国悠久的漆器传统工艺制作,以达到原汁原味的效果。因此,经过中俄双方多个单位的努力配合,终于将修复工作交给了目前仍在使用中国传统工艺漆器技术的中国工匠们。
据悉该项目是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程向军教授的监督下进行的。俄方向中国转交了现存的中国十八世纪漆板图像。漆板制作过程中需要特殊的天然清漆、矿物漆、金箔和银箔。起初约定,由中方按照原样制作出漆板样品,再决定下一步的批量生产。2021年,中方的漆板样品制成,但由于疫情期间交通运输受阻,漆板的实物无法运到俄罗斯,于是中国合作方发来了一段关于漆板生产和制成过程的视频,还配上了中国音乐,很是生动形象!中国合作伙伴的真诚也再次感动了宫殿的修复专家们。
“一年前,我们终于收到了从中国寄来的两块漆板样品,经宫殿修复专家鉴定,完全符合标准”。塔拉特诺娃兴奋地介绍说。接下来就是与中方签订包含生产、运输、安装等方面内容的合作协议。当然,最重要的一环是生产周期,中国工匠要完成中国厅内的151块墙面漆板的制作,需要700天时间,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待,但中国传统漆器工艺的程序复杂、严谨,不允许“提速”和“简化”,也许这也是中国漆器恒久魅力的所在吧!塔拉特诺娃赞许到。
“中国风”,连接你我,舞动未来!
塔拉特诺娃说,目前漆板制作的合作项目在顺利进行中,此外,中国厅内的中式家具、窗帘等装饰品以及古董级别的瓷器等,将均按照历史原貌复原。当然,博物馆区内最大的中式建筑修复工程是“中国剧院”。说到这里,塔拉特诺娃向记者展示了中国剧院的原貌模型。
塔拉特诺娃馆长向记者展示中国剧院的模型。列•古林 摄
说起与中国的项目合作与人文交流,塔拉特诺娃馆长提出两点建议与期待:其一,希望与中国的博物馆进行定期互展活动,增进中俄两国人民对彼此传统文化的了解、认知和欣赏;其二,期待与中国同行们定期或不定期进办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题学术交流会,可以是历史研究性的课题,亦可以是学术咨询类的研讨,这些活动将有益增进两国文化的研究、互通和互鉴。对此,她充满热情与期待。
谈到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塔拉特诺娃说,文化艺术是一条无形的“线”,它能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民众的心连接起来,心心相通,心心相印,这就是人民友谊与世界和平的动力之源。
塔拉特诺娃馆长与记者翻阅《龙报》。列•古林 摄
谈到未来,塔拉特诺娃自豪地说,她的女儿就是学汉语的,也是古瓷器的研究专家。随后,她拿起一份《俄罗斯龙报》说,回去让女儿来给自己翻译一下报纸的内容……未来就要靠青年一代来继承和发扬中俄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和传统友谊了!她欣慰地说。
采访接近尾声,彼此却意犹未尽。塔拉特诺娃为笔者赠送了中文版的《叶卡捷琳娜宫殿》和《皇村》;笔者赠送馆长一方中国丝绸围巾,颜色是鲜艳的“中国红”,塔拉特诺娃饶有兴致并非常“内行”地谢道:叶卡捷琳娜那个时代,中国丝绸是欧洲女人用来“炫富”的标配,尤其是“中国红”丝绸更是十八世纪整个欧洲贵妇名媛的最爱!今天,这小块中国丝绸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新的希翼。
相关新闻
微信:俄罗斯龙报或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