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头条 >> 正文

以军袭加沙2个月致逾万人死伤 欧洲多国吁以停止军事行动

【俄罗斯龙报网】自今年3月18日以来,以色列方面对加沙地带多地发动袭击,目前已致逾万人死伤。欧洲多国吁以停止军事行动。

哈马斯军事领导人在以军袭击中身亡

新华社报道,以色列政府18日宣布,在加沙地带启动代号“基甸战车”的地面行动。

以色列国防军当日发表声明说,作为“基甸战车”行动的一部分,过去一天,以军南方司令部下属部队已在加沙地带南部和北部发起大规模地面攻势。

以军方说,过去一周,以军对加沙地带670多个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目标实施了空袭,打击目标包括武器储存设施、地下基础设施、反坦克导弹阵地以及武装人员等。以军已打死数十名哈马斯武装人员,摧毁多处地上和地下的军事设施。目前,以军正向加沙地带关键区域推进军事部署。

《以色列时报》18日援引哈达斯电视台(Al-Hadath)报道,已故前哈马斯领导人叶海亚•辛瓦尔的弟弟、哈马斯高级军事指挥官穆罕默德•辛瓦尔的尸体近日在加沙地带南部汗尤尼斯的一个隧道内被发现,上周他在这条隧道中遭到以色列国防军的袭击。

穆罕默德•辛瓦尔10名助手的尸体也一同被发现。此外,有证据表明,哈马斯军事部门“拉法旅”指挥官穆罕默德•沙巴纳也在这次袭击中身亡。

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当日在外交与防务委员会上表示,“虽然尚无官方确认,但根据所有迹象,穆罕默德•辛瓦尔已经被打死。”

据此前报道,以安全部门消息人士称,以军5月13日下午对加沙南部汗尤尼斯医院发动大规模空袭,目标是穆罕默德•辛瓦尔。去年10月,叶海亚在加沙地带的以军行动中死亡。

上海上观新闻报道,今年1月,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加沙地带停火协议,但第二阶段停火谈判迟迟未能推进。以方以哈马斯拒绝接受美国政府提出的后续停火方案和释放以方被扣押人员为由,自3月18日起恢复对加沙地带大规模空袭及地面行动,行动范围随后不断扩大。

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消息,自当地时间5月18日黎明以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空袭已造成144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自3月18日以来,以色列方面对加沙地带多地发动袭击,已造成至少3193人死亡、8993人受伤。

欧洲多国吁以色列停止对加沙地带军事行动

随着以军在加沙地带军事行动造成的平民伤亡不断增加,意大利等欧洲多国近日纷纷呼吁以色列停止对加沙地带的军事打击并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和引发更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新华社报道,挪威、冰岛、爱尔兰、卢森堡、马耳他、斯洛文尼亚和西班牙7个欧洲国家领导人16日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举行的第六届欧洲政治共同体领导人会议上发表联合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在加沙地带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敦促以色列停止进一步军事行动,全面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确保国际人道主义组织能安全、不受阻碍地提供援助。

意大利外长塔亚尼17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意方不同意以色列政府的最新选择,呼吁尽快实现停火。他说,意大利将继续推动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

德国外交部17日发布声明,对以色列扩大军事行动可能导致的人道主义状况进一步恶化表示担忧。声明说,军事行动升级不仅危及当地居民,也可能威胁被扣押人员生命安全。

荷兰外交大臣费尔德坎普日前表示,以色列持续扩大对加沙地带的军事打击和封锁已严重违反其与欧盟签署的《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他呼吁欧盟就以色列对协议的遵守情况展开调查,并表示荷兰政府将暂停推进与以色列的新合作项目,直至调查结果明确。

以方允许人道主义物质进加沙,但禁止哈马斯参与分配

新华社报道,以色列总理办公室18日发表声明说,以色列“将立即允许恢复”向加沙地带运送人道主义物资。

声明说,根据以国防军建议,并考虑到扩大与哈马斯战斗的行动需要,以色列将允许向加沙地带居民运送“基本数量”的食物,“以确保加沙地带不会发生饥荒”。

声明说,以色列将采取行动阻止哈马斯控制人道主义物资的分配。

以色列和哈马斯今年1月实施第一阶段停火后,以方一度有限开放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地带的通道,但3月以来对加沙地带实施封锁,并恢复密集军事打击。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本月1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以军封锁导致加沙地带47万人面临“灾难”级粮食不安全状态,加沙地带很可能在5月至9月期间发生饥荒。

谈判推动“结束战争”

以总理办公室18日还发表声明说,以方谈判小组正尽力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和释放被扣押人员协议,包括推动“结束战争”。

声明说,以方谈判团队推动的一项协议是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此前提出的方案。据以色列《国土报》报道,该方案要求哈马斯释放剩余被扣押人员的一半,作为进行“结束战争”谈判的先决条件。

声明说,以方推动的“结束战争”谈判内容还包括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驱逐哈马斯武装人员以及实现加沙地带非军事化。

目前,以方与哈马斯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新一轮关于加沙地带停火以及交换被扣押人员的谈判。

相关新闻

热点推荐

微信:俄罗斯龙报或扫描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