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天下华人 >> 正文

探访晋江梧林侨批馆:“在侨乡,我们留住了乡愁”

福建省晋江市梧林村是中国知名侨村,近年大推乡村活化,不但从外村移建了8幢因原村落拆迁无处可栖的红砖大厝,还由政府出资,重整古厝,活化为新公共文化空间。

梧林侨批馆即是其中的一处。近日,中新社记者偕晋江市博物馆馆长吴金鹏和侨批收藏家黄清海一同前往探访,感受侨乡新貌。

吴金鹏介绍说,因为闽南方言把“信”读成“批”,华侨寄回家乡的信就称“侨批”。通常华侨在寄信回家报平安时会附上一些钱,所以后来便将侨汇也称为“侨批”。

侨批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侨乡。2013年6月,侨批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据记载,从1898年晋江第一家侨批馆设立至1935年,其间开设的批信局就有34家,足见当时晋江与海外联系的活跃程度。

梧林侨批馆由菲律宾梧林籍侨胞蔡顺意建成于1938年。不过,侨批馆还未正式投入使用,就遭遇太平洋战争爆发,侨路中断,蔡顺意遂将装修款全数捐给祖国支援抗战,楼房则捐给村里做学堂。直至1984年村里新学校建成,楼房才闲置下来。

站在这座闽南红砖砌就的西班牙风格西式洋楼前,吴金鹏感慨说,上世纪水泥铁钉都自南洋航运回乡,一座座小洋楼在晋江拔地而起,“成为梧林非常典型的侨村文化现象,也成为晋江这个侨乡重要的文化影像。”

如今,这栋因为战火而停工的“侨批馆”,在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大潮中再续前缘。出生于1949年的“代书先生”姜建明,受邀把笔墨纸砚等家当都搬来,帮助游客体验当年的“跨国两地书”。

竖行书写,措辞典雅,批封上地名人名均以英文写就。“晋江人多往南洋去,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很多街街巷巷的地名都在我心里。”为人代书大半辈子的姜建明说,“很多侨眷坐我面前,从头发乌青坐到满头白发,都再见不到那个人,多少乡愁啊。”

“侨批纸短,家国情长”。记者在侨批馆中看到,既有热血青年返国抗日的书信,有联络亲人情感的家书,也有补贴家用的汇款凭证。

有两封侨批,记录了梧林游子蔡怀番和蔡怀紫堂兄弟合建宅邸“胸怀祖国”楼的经过。信中交代在家乡的妻子购买厝地以建房屋,后续又来信说明房屋建造细节,并附上平面设计图纸。

这栋取名为“胸怀祖国”的楼房建成于1953年,就位于梧林村中。而记者还注意到,另一栋取名“放眼世界”的洋楼,坐落于侨批馆右侧。

“这是当年海外乡亲报效桑梓的常态。”黄清海说,“侨批档案是珍贵的民间草根文献,也是海内外华人社会的‘百科全书’。”

站在侨批馆二楼阳台,梧林村红砖大厝高翘的燕尾脊此起彼伏,西洋建筑错落有致。“燕尾脊,往往被解读为燕归巢,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心灵意象。”吴金鹏说,闽南建筑文化与西欧、南洋建筑风格碰撞融合在这里也可见一斑。

在吴金鹏看来,活化梧林侨批馆有助于形成“乡土共识”,“保护、活化好侨批馆,意味着在侨乡,我们把乡愁给留住了”。

(编辑:刘涛)

相关新闻

热点推荐

微信:俄罗斯龙报或扫描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