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龙报特约记者陈韬彬、周文元、卞正锋北京文图报道】北京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赫鲁晓夫式居民楼……在北京及中国其他城市,类似的俄(苏)式建筑并不少见,在其具有高辨识度的独特外观下,承载着中国几代人的“红色记忆”,影响了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见证了俄中关系的发展变化。
今年是俄中建交70周年,随着两国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好,中国的俄罗斯元素正日渐增多,与此同时,这些老建筑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历经60年变迁的北京展览馆,与周边的现代建筑相互交织。
苏式建筑凝固的时代记忆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对那些在中国大地上历经风雨保留下来的苏联式建筑来说亦是如此。它们不仅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红色记忆”,更见证着中国时代巨变的缩影。
中国有哪些苏联式建筑?
70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中苏同盟和苏联大力支援的背景下,开始了大规模建设。也正是这个时期,苏联式建筑开始遍布中国。
俄罗斯美术史专家、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润生介绍,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苏联式建筑有两种风格,斯大林式建筑与赫鲁晓夫式建筑。斯大林式建筑主要体现在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包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展览馆,还有中国各个省会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发达地区的展览馆,以及在一些苏联军队参与解放的城市中新建立的苏军英雄纪念碑等。
“斯大林式建筑通常气势磅礴,高耸入云、带有巨大的尖塔,布局对称,并在装饰上极为考究、奢华。事实上,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各个国家都有新建,带有政治宣示目的和礼仪性功能,它代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于自身制度的自信。”于润生说,当时中国很多高校的主楼,也效仿了苏联风格,“新建了非常庞大的主楼,主楼前都有开阔的广场,在主楼的入口处可以看到象征性的人像、雕塑”。
一时间,苏联式建筑的建设在中国各地蔚然成风,进而深刻影响着城市规划建设。新中国初期对“新北京”的规划建设就借鉴了苏联此前对莫斯科的改造,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空间形式的探索。
于润生同时指出,中国在这些苏联式建筑的建设与探索中,其实很多都进行了适当的民族化,包括使用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符号,建筑细节的调整,但整体结构、体量还是受苏联风格影响。“因为中国没有过这样大规模的、大体量的石制建筑修建传统,苏联式建筑实际上来自于苏联所从属的、西方的石制建筑传统。”
北京市民骑行经过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1号的北京电报大楼。
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除了斯大林式建筑外,影响中国的还有赫鲁晓夫时期的建筑,最典型的莫过于五层高度的赫鲁晓夫式居民楼。
众所周知,赫鲁晓夫执政后,他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短时间内以非常低的成本大规模新建廉价住宅楼,并且将其免费分配,使得广大苏联群众最迫切的住房问题得到改善。
“赫鲁晓夫楼属于预制板装配房屋,可以大量复制,模块化的快速新建,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房屋质量很差,存在缺陷,房与房有很大的缝隙。但这些因素并没有影响人们最初对它的喜爱。”于润生说。
事实上,当时的苏联百姓是开心的,因为房子虽丑,却是人人都有,还免费提供。在赫鲁晓夫时期,数千万的苏联公民住进了新居。赫鲁晓夫的梦想是:到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
于润生介绍,赫鲁晓夫楼其实是希望通过一种模块化的方式,把人与人之间的私人生活、私人关系进行改造,取消或者慢慢减少其私有部分,强化集体生活的因素。因此这类建筑在配套功能上,比如浴室、厨房等空间被极大地简化,甚至成为公共厨房、公共浴室等。
“这对于中国早期的住宅楼影响很大,中国人把它称为‘筒子楼’,实际上就是把所有的私人空间压缩到卧室,而集体生活,比如做饭、洗漱、上厕所,都放在一个公共的空间里面去做,从而塑造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
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室内空间的构造、装饰,苏联风格对中国的影响一度是全方面的,这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比如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中心,其生产、住宅和生活配套的综合体,以及在城市周边大规模兴建的工人新村。
“这些工人新村大量分布在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其街道按照一种网格化进行规划,里边的住宅面貌高度重复相似。”于润生说。
苏联式建筑存量大,如何保护?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尤其在苏联解体之后,苏联的影响在慢慢淡去,如今在中国已很少看到新建的苏联式建筑。与此同时,那些破旧的”筒子楼”,在城市化进程中正成为危楼。
事实上,对于苏联式建筑如何保护,业界存在多种观点。有人说,保护苏联式建筑就是保护红色时代的文化遗存和人们心中对那段岁月的珍贵记忆;反对声音认为,部分苏联式建筑已经破旧和过时,可利用价值不大,保护并不是当务之急;还有人认为,苏联式建筑目前存量较大,要有选择性地保护。
在于润生看来,苏联式建筑有其应有的价值,“像赫鲁晓夫楼,它的建筑理念源自20世纪初形成的先锋派构成主义,后者认为艺术创作要为实用服务,为功能服务。这种理念后来虽然在雕塑、绘画等领域被批判了,但在建筑领域影响很大,它的这种实用主义、功能主义的理念,当时成为按照社会主义理念,改造社会、改造人的一个部分。”他认为,对于苏联式建筑,应把它的政治色彩、意识形态与其建筑价值区别对待,不应当捆绑在一起,要重视它的历史意义,“只有正视它,而不是遮掩它,才能够对后人起到借鉴警示作用”。
位于北京展览馆北面的“俄优品”生活体验馆吸引中国民众前往。
褪去政治色彩 北展更“接地气"
随时代变迁,这些建筑早已褪去其浓厚的政治功能,它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及社会发展中,有了更多价值体现。
位于北京展览馆区域内的“俄优品”是一家O2O跨境电商平台线下体验店,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自2018年12月11日开业以来,集中展卖鱼子酱、伏特加酒、油画等总计超过2000余种优质产品,是目前北京地区最大的俄式产品独立展销中心。
“中国顾客更关心俄罗斯葡萄酒、果汁、糖果的甜度。”店员王文静在“俄优品”工作两个月多,近日记者走访该店,她介绍,这些俄罗斯特产,比中国的同类产品要更甜一些。
深受中国消费者青睐
“俄优品”品牌负责人介绍,俄罗斯地处高寒地区,人们对高热量、高能量的食品需求量大。俄罗斯的提拉米苏、酸奶、火腿、啤酒、糖果、巧克力、冰淇淋等在全世界享有较高声誉,广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走访当天,记者看到,“俄优品”店内一楼货架上,摆放着俄罗斯的葡萄酒、伏特加酒、巧克力、糖果、面粉、果汁等产品。价格亲民,如某品牌的麦面粉2kg,售价18元(人民币,下同)一桶;某品牌半甜葡萄酒750ml,价格为162元。
“价格还可以。”叶女士刚消费完,正坐在店内休息,她对记者说,她买了些散装糖果、石榴汁、杏子汁、坚果、巧克力等,共消费了183元,价格能接受。
相比于价格,中国消费者更在意俄罗斯产品的口味,王文静说,很多人会问到甜度如何,如果果汁、糖果太甜接受不了,会去买俄罗斯的食用油、面粉等。总的来说,巧克力、酒、饼干卖得比较快。
“前几天有个高校刚退休的教授,和老伴特意过来,买了些俄罗斯红酒,因为他们在俄罗斯待过。”说到顾客来源,王文静留意到,一部分是年龄比较大的,有俄罗斯情怀的;一部分是由北京展览馆内的俄罗斯餐厅和剧场吸引来的;一部分是到过俄罗斯旅游的,对特产早有了解的。
中国消费市场尚待深耕
记者进店的当天下午,起初,店内的消费者并不多,三三两两。不久,隔壁剧场一散场,店内涌进很多购物者。货架旁挤满了人,结账柜台前排起了队。有家长领着孩子在店门口,询问着套娃的价格。有些人在冰柜旁挑选着奶油冰淇淋。“是从俄罗斯进口的?那我买两个。”
“俄优品”店内二楼,还有俄罗斯人民艺术家及功勋艺术家的油画、雕刻工艺品、创意手工艺品等。相比于俄罗斯食品,这些商品的价格并不低,几万、几十万元不在少数,且参观者寥寥。
“俄优品”品牌负责人说,开业以来,“俄优品”依托北京展览馆独特的俄式建筑群,和以莫斯科餐厅为代表的多元俄式品牌资源优势,在引入俄罗斯中高端食品展销的同时,更可凭此逐步丰富北京地区俄罗斯特色艺术品、装饰品市场,走精品化策略,吸引中高端客群,形成专属品牌。
该负责人进一步说,进驻北京展览馆区域,“俄优品”能最大程度地弱化市场风险,保障预期收益。目前,俄罗斯商品在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远未形成规模化的“气候”,中国市场有较大的深耕空间。
该负责人还介绍,“俄优品”不仅要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丰富优惠的进口产品,还要打开贸易交流新渠道,为众多商贸企业和生活类服务业企业带来新体验。
(编辑:新祺)
相关新闻
微信:俄罗斯龙报或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