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主题采访活动,29日走进南靖县,感受了福建土楼的独特韵味。南靖现存土楼1.5万余座,以造型最奇特、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闻名于世。
其中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这“两群两楼”于2008年7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被当地居民戏称为“四菜一汤”的田螺坑土楼群俯视图。(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曹雨前 摄)
田螺坑土楼群由五座土楼组成,一座是方形土楼,三座圆形土楼和一座椭圆形土楼。据导游称,从下观景台上抬头往上看,土楼群就像小布达拉宫。图为仰视的田螺坑土楼群。(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曹雨前 摄)
建于1308年的裕昌楼,是福建土楼现存最古老的土楼。这座土楼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为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建造,五姓人家,五层结构,五个单元、五行排列,体现祈望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的美好愿望。图为裕昌楼。(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曹雨前 摄)
裕昌楼最大的特点就是柱子东倒西歪,最大的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但裕昌楼建成600多年来,经历多次地震,经历无数风雨,有惊无险,安如泰山。因此,被称作“东歪西斜楼”。图为华文媒体在裕昌楼庭院内参观并体验民俗活动。(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曹雨前 摄)
建于20世纪初的怀远楼,是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这座采用成熟的“倾壁造”技术营建的鼓形土楼,是夯土文明最高成就的代表。图为华文媒体前往参观怀远楼。(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曹雨前 摄)
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是真正“活着的”世界遗产。图为仍然生活在怀远楼内的居民晾晒的衣物。(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曹雨前 摄)